學前融合教育

​學前融合班介紹


一、融合班的理念

早在1970年代在美國有「回歸主流」的特殊教育理論開始實行,「回歸主流」的理念在於讓特殊孩子不再在隔離的特殊環境中學習,而是回歸到普通班級和普通孩子們一起學習,目的在尊重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權,使他們回歸到社區, 同享社區的教育資源。國內的小學現在也有「回歸主流」的趨勢,普通班也接受 部分特殊孩子,但是,那是在特殊小孩和普通孩子同在相同、未經設計的環境下 共同學習,特殊孩子的學習教材不作特殊設計,學習成果不被作特別評估,與融合教育的理念不同。

融合教育﹝Inclusion﹞,則承繼「回歸主流」的基本理論,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卻是以經過特別設計的環境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特質小孩的學習,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學教室的擺設不一樣,不是排排坐的對著黑板、看著老師,而是分小組上課,很少寫黑板卻有許多輔助教具,針對孩子不同的特質設定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合作學習、合作小組及同輩間的學習、合作以達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終目的是將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環境及社會生活的主流內。所以不管普通孩子還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質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分數不是惟一的指標,而是適才適所的快樂學習,當然家長的協助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配合老師們的教導,給與自己孩子適當的幫助和很多的鼓勵,我們的孩子就是最棒的。

二、認識融合班

竹師實小學前融合班是在名國七十八年十月十六日以「學前聽障、語障幼兒與普通幼兒融合之實驗」之名義開始設立,計畫主持人為新竹師院吳淑美教授,登報招收十一名普通幼兒及五名身心障礙幼兒開始從事學前融合之實驗。這個實驗於民國八十一年八月納入竹師實小編制,編制為六位學前特教教師及一位生活輔導員。學生人數為28位普通幼兒及26位特殊幼兒。由於沒有自己的場地,所以借用新竹師院場地上課至今,非常感謝新竹師院出借教室這麼多年,目前校舍已興建完成,竹師實小學前及國小融合班已於九十三年六月搬入新校舍。

表一 竹師實小學前融合班現況

班別 教師人數 普通學生人數 特殊學生人數 普通 / 特殊比率 班級數
3-5歲組
(上午班)
3 14 8 2.0 1
3-5歲組
(上午班)
3 14 7 2.0 1
3-5歲組
(下午班)
4 12 1.0 1

三、學年大事

九月: 召開特殊生 IEP會議及教學座談會
十二月: 辦理聖誕晚會
一月: 期終評量
一月: 竹市榮民之家表演並慰問榮民
五月: 融合班運動會
六月: 學前及國小融合班畢業典禮

四、特色

從上表可看出他的運作其實很複雜,稱它為學前特教班並不適合,其研究重點乃為特殊班之安置模式。

1. 自給自足→ 經三年→ 正式納編
2. 採混齡教育:三個年齡組一班→ 一個年齡組一班
3. .回歸安置型態→ 融合教育與隔離式並存
4. 普通孩子與特殊孩子按比率混合。曾嘗試過2:1、3:1、1:1,甚至兩種比率同時存在。目前以2:1之比率認為最適合
5. 目前所有的特殊孩子都有和普通孩子互動
6. 本班設班之初,只收輕度學生,現各類均收,多數均為多重障礙
7. 學生來源由登報招募→ 自行登記。學生由16人→ 50(54)人
8. 招生亦具特色,父母需經面談,視進入本班為一榮譽
9. 教學採多層次教學及活動為主的教學(Activity-based instruction),作息含多種型態(小組、一對一、團體,甚至並存)
10. 每班(大、小班)三位老師加一位義工,師生比約1:5,小組教學時,個輔老師加入變為1:4,下午特殊班比例1:3(並有父母協助)
11. 除了教師外,並有專業治療師,現有一位復健師、兩位音樂治療師進行一週一次教學
12. 依孩子需要設計課程,課程分為認知、語言、生活自理、社會、動作五大領域
13. 教學特色以環境語言及社會統合活動、遊戲治療為主

五、工作要項:分行政、課程與教學、研究、推廣四項

(一)行政 1. 硬體之維護
2. 教學空間之設計(多功能設計)
3. 教具、教材之購買
4. 招生及鑑定
5. 人員之招募及訓練:研究助理、義工、老師及治療師
6. 班務之運作及監督
7. 其他行政工作
(二)課程與教學 1. 決定實驗班之方向
2. 各類教案(早上班、個輔、下午特殊班)之批閱
3. 作息及各類表格之設計及安排
4. 每週個案及教學討論
5. 編印各個領域課程活動設計
6. 編印學前特殊教育工作手冊
7. 編印學前幼語言矯治及遊戲治療之課程設計
8. 兒能力檢核表
9. 編印教具使用手冊
(三)研究 1. 發展遲緩幼兒在回歸主流教育安置下社會互動、社會地位及發展能力之研究(民81)
2. 特殊幼兒環境語言訓練成效之研究(民82)
3. 父母對學前回歸主流態度之研究
4. 遊戲治療對特殊幼兒教學成效之探討 整理中
5. 其他
(1) 回歸主流及隔離式安置方式之比較
(2) 普通孩子在回歸主流班中之角色及成長
(3) 特殊孩子及普通孩子之追蹤研究
(四)推廣 1. 父母成長團體(含普通孩子及特殊孩子的家長)
2. 新竹自閉症協會
3. 新竹腦性麻痺發展協會
(五)他山之石 1. 在美國有一委員會稱為The Joint Dissemination Review Panel 提供經費發展學前特教課程模式,後來改名為Program Effectiveness Panel (REP)對過去通過的課程評估再評估,program一旦通過即成為National Diffusion Network 的會員,負責提供資料供推廣用(program effectiveness)
(六)結論 1. 融合教育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詳細計劃才能達到社會統合之目的,即使中、重度殘障兒童都可獲益。
2. 本班之設立,在有限的空間、經費、編制情況下,能自給自足三年,足可證明學前特殊教育之迫切需要
3. 本班之設備適用於普通幼兒及特殊幼兒,教師亦不分普通孩子及特殊孩子之教師,應是非常符合經濟效益
4. 此班雖名為特殊班,然對普通幼兒及特殊幼兒並未產生標記
5. 特殊教育需行政、人力、課程等配合,並重連續性,可從0-3歲或小學階段延伸
6. 此班之設立應不已納編為終點,不應視為一般短期研究計劃,課程實驗工作是長期的
7. 特殊教育除老師外應有-project leader 負責課程之督導及走向
(七)建議 1. 特殊教育乃一專業,應加強實務之研究,建議仿照國外成立一委員會,提供經費發展課程模式之實驗,經評估選取值得推廣之模式進行推廣。
2. 給予本班一獨立運作之空間及定位,希朝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發展,如此方有獨立申請經費、人力之機會。
3. 規劃大型以人為主之,及牽涉到編制、場地、行政等研究之原則。